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秦川大地多矿藏绿色发展谱新章
发布时间: 2025-01-28 05:45:24 发布作者: 开云官网
陕西省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着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出产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种;探明矿产地105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
在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15种重要矿产中,陕西省石油保有储量排全国第3位,煤、天然气、水泥灰岩保有储量均排第4位。陕西省石油、天然气、钼、金、石灰岩不仅储量可观,而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市场上有明显优势。
以北山和秦岭为界,陕西省自北向南分为陕北地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三部分。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方面,陕西省的能源产业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陕北地区包括指延安市和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边的榆林市,煤炭、天然气、石油、镁等矿产资源储量很丰富。因此,榆林市逐渐发展为能源基地,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榆林市已发现八大类48种矿产,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5;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天然气预测储量6万亿立方米;拥有全球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此外,榆林市还有储量丰富的岩盐、湖盐、高岭土、铝土、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也是全国重要的兰炭、甲醇、聚氯乙烯生产基地。
榆林市不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产量也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榆林市共生产原煤6.06亿吨、原油1078.46万吨、天然气229.1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5.1%、9.9%。其中榆林的煤炭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鄂尔多斯市。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因能源而兴的西北经济强市榆林,曾经是我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以榆林市境内的明长城遗址为界,长城北部是风沙草原带,南部大面积为黄土丘陵地区。这里沟壑纵横、干旱少水,曾经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在黄土塬上耕种的百姓靠天吃饭,收入十分微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当时贫困的榆林市有了一项轰动全国的重大发现神木府谷地区蕴藏着877亿吨优质环保煤。
2002年时,《中国矿业报》报道称,“榆林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文章详细讲述了当时榆林市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实施“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等能源输送工作的具体进展。
然而,随着环保要求的进一步升级,煤炭使用方式的改变已无可逆转。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在陕北布局了一大批煤化工项目,围绕着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建设从煤炭制品到化工产品,再到成品油制品的产业链,一大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项目在陕北聚力成势。
紧接着,榆林市还出台了全国首个煤化工高端化发展支持政策《榆林市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从10个方面对高端煤化工产业给予全方位支持,力争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煤化工企业、技术、项目落地,全力打造“煤头化尾”的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简单来说,煤化工产业就是从原来的只采煤、卖煤,逐渐转向更具科技含量、更多元的发展模式。比如将一块煤变成一块布,用煤制作牙刷、水杯、梳子等物品。还有更复杂的,如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近年来,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及清洁高效的载能工业项目在榆林建成并投产,并相继建成了国能榆林化工、陕煤乙二醇、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煤制烯烃等20多个现代煤化工项目;落地了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装置(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全球首个煤油混炼工业示范装置(延长集团50万吨/年煤油混炼项目)、全国首个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陕西未来能源煤制油项目)。
而煤间接液化、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煤焦油加氢等一批世界领先的自主技术,在榆林已成功实现产业化。“榆林版煤制油”被认定为“世界首创,领先水平”,煤化工装备自主化率高达85%。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逐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要求全方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陕西作为矿产资源大省,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出台举措、管理办法,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加速产业绿色低碳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48个,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的矿山103个,其绿色矿山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以往人们提起矿山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矿渣遍地、尘土飞扬的场景。然而,在宝鸡的西北有色二里河矿业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采矿不见矿,矿在绿中藏”,矿山之美不亚于公园。
如今,陕西省大力推进“无废矿区”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采矿生产能力、采选综合解决能力和矿石回收率,以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废水,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北有色二里河矿业有限公司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法,全尾砂胶结充填是直接采用选厂尾砂浆作为充填骨料,与特殊的比例的胶结材料和水混合均匀搅拌后充入井下采空区的一种充填采矿方式。在泵压作用下,混合均匀的胶结材料和水通过管道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2.2公里外的井下采空区,进行填充。这项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了矿产资源回收率。
据了解,目前,全尾砂胶结充填法被陕西省山阳秦鼎矿业、陕西西北有色铅锌集团凤县分公司、陕西铅硐山矿业、陕西凤县四方金矿等多家矿山企业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山阳秦鼎矿业充填系统工艺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中国黄金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
早在几年前,针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神木市柠条塔矿业公司就组织并且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探讨研究,在公司南侧打造立体生态示范基地。一到秋天,基地200多亩经济林的枝头就挂满果实。
通过综合治理,让采煤沉陷区“变身”。张家峁矿业公司根据沉陷区的收到损害的程度、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打造采煤沉陷区立体生态环境重建示范区,建设13座蔬菜大棚,打造409亩林地;红柳林矿业公司开展“植物固碳和采空区二氧化碳吸储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立体式生态示范园、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馆、矿山生态景观带等多点衔接的空间布局;彬长矿业胡家河矿联合彬州市相关单位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完成4400余亩土地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帮助当地农户年增收160余万元
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公司为治理“矸石山”,4年前虚心“取经”,在矿区的煤矸石山上创建了山楂园、油葵园、樱桃园等,并在山顶搭建起蔬菜大棚。昔日的矿区“矸石山”,如今风景秀丽,甚至吸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此筑巢繁衍。
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数据平台是国内首个集矿山地质环境监视测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遥感影像统筹共享、时空数据云服务、生态环境功能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该平台融合空天地立体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空间生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