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展示一
来源:开云官网 发布时间:2025-03-23 09:30:53
为贯彻落实习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领域。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省科技厅谋划启动“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面向长三角“双一流”等重点高校和知名院所,先后走进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帮企业对接328项技术需求,引进创新成果51项意向来皖转化,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9项,助力安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长三角科学技术创新共同体建设。
(一)早谋划,技术需求创新成果提前对接。活动前,联系高校收集创新成果,组织公司进行成果对接,并同步收集企业对高校院所成果合作意向,促成企业与高校专家形成初步对接。提前邀请高校优势学科专家做成果路演及专题报告,动员相关领域企业参加现场活动。
(二)签协议,开展长三角全方位科学技术合作。通过与沪苏浙高校院所签署全面科学技术合作协议模式,共享科研资源、人才和技术成果。省政府与东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省科技厅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全方面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三)引人才,增进高端科学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人才政策、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宣介,引进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沪苏浙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支持各市县(区)在沪苏浙地区设立“人才飞地”,探索“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安徽”的合作模式。
(四)建平台,推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沪苏浙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促成南京农业大学与滁州市及全椒县合作共建科教创新园、东南大学亳芜园区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建山茱萸联合研发中心,推动沪苏浙高校院所来皖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我省优势产业发展。
(五)落项目,组织并且开展重点领域专题对接。聚焦我省“6178”现代产业体系,组织省内企业赴沪苏浙重点高校院所开展专题对接活动,推进联合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浙江大学专家团队与诚邦生态环境公司、东华大学与吉祥三宝公司等签约新产品和项目的研究开发。
长三角是国家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我国光源类装置最集中的区域,已形成集群化发展形态趋势。安徽与上海携手实施“两心同创”,长三角地区在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协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以光子科学为核心的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协同共建、开放共享持续深化。
(一)国家级高水平光子科学研究机构集聚,产出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推动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形成更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产出了大批原创前沿科技成果。合肥光源助力我国首次完成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正机的实验标定和测试、首次获得生物样品的高分辨率显微图像。
(二)长三角光子科学领域保持高频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共建共享格局。三省一市在技术联合攻关、高水平人才互动、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建立长三角大科学装置人才需求库,面向全球招引顶尖人才,辐射带动海内外大科学装置人才到长三角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三)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光子科学装置带动特色产业升级。在产业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在航空发动机燃烧、煤化工能源转化、先进薄膜材料、大光栅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推动高分子膜卡脖子问题、大口径高阈值光栅技术、影像医疗设施关键核心技术等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安徽省港航集团与长三角港航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共建集装箱+滚装水路江海直达运输体系,服务保障长三角汽车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集装箱运输服务。依托“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持续加密优化航线布局,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余条,构建全省通江达海航线网络。沿江五港和合肥港与上海港建立“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督管理模式,创新集装箱航线共舱模式。
二是推行“新三样”危险货物监管互认。合肥至上海、太仓“新三样”危险货物“公转水”“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成功启用,实现物流信息“无纸化”“可视化”“结果互认”,缩短申报时间2—4天,集装箱运输成本节省20%。
三是开展滚装运输合作。加大芜湖至上海、太仓之间滚装运输船舶班次频次,开通合肥—上海“河海联运”汽车滚装运输航线,实现安徽省合肥、芜湖、安庆等三大汽车主产基地与上海港“点到点”滚装航线全覆盖。
四是发展自有滚装运力。投资约20亿元建造3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远洋滚装船、5艘“330车位”内河滚装船,每年可满足6万辆合肥至上海滚装运输及10万辆中国汽车出海需要。首艘内河滚装船、远洋滚装船分别于1月15日、21日成功首航。